2022年8月26日星期五

「有玉苦香 為君子興 」書法梅蘭竹菊四君子紋雙面透雕帶皮玉佩

「有玉苦香 為君子興」意義深奧,但查不出出處。針織繩和穗,年代久遠,至少清末民初。此玉佩很可能是清代書生心愛佩戴之物。



2022年8月23日星期二

罕有限期香港945K金磚 Rare Limited Period 945K Hong Kong Gold Brick

香港曾經有一段時間(1939-1974年)限制黃金進出口,並於1948年7月11日開始改以945金買賣。1970年1月15日恢復99金買賣,並按99金價格回收超過10萬兩,從此945金近乎絕跡,僅留世極少數被忘記了的私藏。

《香港義生銀號純色金條五兩庄》,正背兩面戳印《香港金銀業貿易場》中英文驗證章,尺寸71.5x19x7mm,較後來的99金條78x20x5mm要短、厚、平整,更像一塊磚。手工製作褪冷痕跡明顯,包漿與磨損痕跡與年代相符,估計是1949年至1960年代初產品,偏向早期。雖名為首飾工業用途,實多為未來未卜收藏或者大額交易的隨身替代貨幣。據稱,當時市面與99金同時流通。很多業者,包括周大福,會從海外進口997金到澳門王安行(屬澳門王何賢集團並有稱與周大福金鋪關聯),冶煉成99金後走私回香港,再冶煉成945金銷售,香港金鋪再提煉為99足金,做成首飾賣給客戶,多次賺取差價而大富。

銀號,也稱錢莊,戰前香港有200多所,戰後被政府機構公認的據記載共68所。義生銀號,有記載可查的最早是天津義生銀號,光緒34年,即1908年6月16日,註冊資本總額20萬。董耿軒家族曾在寧波經營義生錢莊。1933年上海有張顏山開的義生莊。1937年6月1日台灣有義生銀號Nee Sheng Native Bank。民國36年,即1947年11月24日,北平前外施家胡同15號(非網上誤傳12號!)義生銀號股份有限公司,登記國幣2萬萬元,分為2萬股,每股1萬元,法人劉毓儒。估計香港義生銀號不是北京的分支,就是於1948年左右搬遷到香港的本號。

成昌老金鋪關門,到附近的一家金鋪資詢。老太東家和中年女東家,看了又看,查了又查,願意以金價6萬8港紙回收。其實,按當日金價至少值7萬8,更何況歷史和稀罕溢價?壓價太很,預料之中。至少證實此金磚本身無問題,是罕有真品!



清末足金直線型竹紋雙尖壓髮扁簪 Pure Gold Straits Peranakan Hair Stick

古時15-34歲婚後女人會盤髮成俗稱龜仔頭髮型,需要髮簪和髮針等固定。傳世,特別是足金直線型雙尖壓髮扁簪,極為罕見。大部分因為手頭緊或者金價高而轉手,1920年代受西方影響,傳統髮簪被淡化,至1930年代基本上消失。

兩隻都中部微弧。大隻,121×6.5×2mm,重30.8克,兩尖微外翹。小的,104x5.5x3.5mm,重29.7克。與945金對比,成色十足、泛赤,估計大的應該是995至997純度,而小的99成色。工藝相似,前者被搥打更扁更大後再錾刻,地是用細圈鑽刻出珍珠效果,後者則是用針刻出的點地。兩隻都背刻「足金」和「生昌」,而大隻還刻有「金」、「香港」和「閏四月」字樣。閏四月最有可能是1906年,光緒丙午32年(另外1887年和1925年可能性較低)。估計當時香港金鋪已英化,以盎司計價,錾刻後損失0.3克合情合理。中部被其它金屬插過痕跡多且明顯,與當時傳統習俗與髮針並用相符。小的則少有刮痕,應是更新,1910年至1914年訂製,並且極可能是單獨使用;比1盎司足足少了1.4克,偷工減料嚴重!

古時閏四月有回娘家祈福增壽習俗,丈夫會贈送新娘貴重首飾以顯體面,父母也會回贈吉祥禮物。另外,黃色黃金可以避邪。竹,與祝同音,多枝多葉、生長快、四季常青,充滿活力、步步高升、奮進質樸,象徵健康長壽、多子多福。原主人估計出生於1890年或者以前,傳給最小的女兒(約1930年代出生),最近後人因遺產處理而拍賣。網上Etsy有擺賣類似小隻的海峽娘惹華人足金髮簪Straits Peranakan Hair Stick Made of Pure Gold,菊花紋,叫價44,500NOK(約港幣3萬5千)。台灣歷史館收藏2017.030.0001客家女子龜結形髮簪,1902/3年夫送新婚妻,彎曲型,龍鳳紋,83x24x24mm,重22.4克。國內2012年11月曾拍賣一隻無工直線型重15.78克足赤裸髮簪,超過1萬6千港幣。

 

生昌金鋪 Kedai Emas Sang Cheong,彭亨文冬老街自1915年營業至今,原址是1907年建立的孫中山同盟會分會會所,來頭不簡單。富商陸佑與香港當時多有交往。很有可能是原來的香港金鋪。文冬附近盛產黃金,錫礦等行業興旺,華人聚集,移業於此,合情合理。

估計是蔡立志兒蔡寶耀正室Elsie何柏貞的遺物。
後記:2024年2月7日看見香港大學收藏一張余東旋公司1948年底發給租客皇后大道西508號二樓「生昌」寶號/先生拖欠租金的通知。2月8日網上查到一年前有賣稱是1960年代生昌老金鋪信封,內容節錄:香港生昌老金鋪 皇后大道中228號 電話439031 本號創業有八十餘年自鍊十足赤金葉精造唐洋金銀首飾奇巧鑲作大小金銀器皿珍珠玉石發客。另有屬1950年生昌老金鋪計數單上印:上環大馬路 電話20869。東華醫院光緒甲午廿年紀錄值事之一「生昌號」。

被遺忘的國學先驅 劉隨 Forgotten Chinese Classic Teacher Lau Chui

上世紀初,香港華人地位和影響力日增,華文文化被開始重視,1920年代初建立官立漢文師範學堂,1925年籌集,1926年正式授學官立漢文中學,不久漢文師範併入漢文中學統一師資管理,直至1941年。1946年官立漢文中學改名高級中學,1951年再改名為金文泰中學,沿襲至今。

劉隨,又字或者筆名劉前度,祖籍番禺,國文教師、詩人、書法家,尤善隸書。一手「漢隸」,秀麗飄逸,極像漢服舞袖,或者隋唐石窟飛仙,美感獨特,可惜傳世于市面的原品罕見。其學生杜祖貽教授(1936年出生,1954年畢業)2016年90周年校慶曾捐贈母校金文泰劉隨老師贈送書法《崔子玉座右銘》。其孫女劉絅裳網上披露其生於1900年,於1955年退休,1983年去世,在1956年重建和1972年擴建《香港漢文師範同學會學校》寫牌匾。劉隨至少於1927年,或者更早已在漢文任教。1927年2月魯迅訪港演講,劉隨被邀筆錄,18日題為《無聲的中國》20日以筆名劉前度在《華僑日報》發表並稱其時為漢文教員。19日《老調子已經唱完》筆錄郵寄給魯迅,審閱後3月2日回信亦以前度稱呼對方,因港府干預從未登報刊登,後被捐贈給北京魯迅博物館(19270303致劉隨)。1981年2月7日曾發表回憶錄《魯迅赴港演講瑣記》。有稱劉隨師從前清遺老翰林太史公。1951年為金文泰中學校歌填詞。香港政府設有「劉隨國學獎學金」。

趙世光(1916-2007)據報畢業於漢文師範學院,應該是1934年或者以後,是劉隨教授國文科的另一得意學生,1948年師從嶺南名畫家趙少昂,1958年首次個展。此幅《憶桂林》特請老師劉隨賦詩書法,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又與書法完美結合。1960-1971年任政府夜校漢文師範科校長,1974-1977年漢文師範校友會陶秀小學校長,可見其漢文根基與劉隨老師的持久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