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譽鏐,即南海十三郎,書信,應該是1965年左右之作。書法雋秀飄逸、修煉謹慎,有別於早期盛名時期。1947年赴穗途中遭遇不測跌落河中之後,變得瘋癲,達13年之久。1959年11月20日報導「十三年如一場大夢 南海十三郎病初愈 一哥與肥波肥嫂準備接他出院」,「一哥」即陳錦棠,而「肥波肥嫂」則是梁醒波和顧文娟。痊癒之後,除借助親屬友人,投稿及賣字以補生計。除此之外,活躍於教會並甚愛杯子之物。1961-1965年間記錄其多次教會見證,同時反映其當時已深受教會影響,變得極為「反共」,稱其為「虎狼野獸」。友人回憶,於1960年「夏相長談三日,再約皇宮酒樓一醉」。皇宮酒樓應該當時在旺角,與麗聲戲院為鄰。本信中「上月瓊苑一醉」的瓊苑應還是1965年入夥的,地址何文田文福道11號。可見,其多活躍於九龍,有別於瘋癲之時的多於中環和灣仔。「浴德堂」即「浴德池」堂,1949年12月開業的第一間「山寨」上海澡堂,地址旺角太子道西123號地下及2樓。是否真的「徵聯」,還是友人藉口資助,不得而知。
2021年5月31日星期一
民國廣東名人張友仁香港遺墨
網上搜得(稍做修改):
张友仁(1876年-1974年),名胜初,字友仁,以字行,广东惠阳人。十八岁入博罗县学,二十岁为补取官员而拔取作为贡生,晚清废科举,考入两广师范学堂。宣统三年加入同盟会,在惠博一带运动新军起义。二战后历任广东海丰、福建龙溪县县长,有政声,尤重教育,在龙溪开办小学三百余所。 民国五年( 一九一六年),参加讨伐龙济光的战役。民国九年随粤军回粤,任广东省公路东路分处处长,锐意发展交通。采用以工代賑办法筑惠平公路,为两粤有公路之始先后开筑广汕公路、惠博、河川、惠紫等五公路及县道千余里。复以民办方式:出田、出力、捐薪作为股份。创办惠樟公路。日寇侵粤时期,惠州受祸最烈,战后友仁急筹賑濟,并设班教养难童,造福桑梓,时誉日隆。1949年政府征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粤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从事三元里人民抗英史亦之研究,更致力于《春秋》分析。惜因文革冲击,未能成书。1974年9月病逝广州,年九十八。友仁淡泊名利,刚直不阿,生平喜读《春秋》,尤好《礼运大同篇》。
张友仁(1877-1974),广东惠州府城人,1926年在香港加入致公党,辛亥革命后,历任海丰县长、福建龙溪县知事、东江财政局长、广东省公路处长等职。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张友仁积极抗日,展现了文人救国的大无畏气概。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入侵华南大陆。14日,日军入侵惠州城前,在城郊小挂榜山遇到了顽强抵抗的中国士兵。张友仁在其自传中揭露日军当时使用了惨绝人寰的毒气战,“莫部温旅有三十余人守小挂榜山新建堡垒,倭人绕登垒上,俯放毒气,垒中兵士尽死,尸体经月不腐。”日寇凶残行径,令人发指。1939年3月1日的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 《民族英雄的葬礼―――东江抗战殉国将士公葬礼速写》,该通讯称,有100余名抗日将士在1938年10月14日的小挂榜山防卫战中牺牲,1939年1月初,惠州名绅张友仁收拾小挂榜山的忠骸。惠州各界还在水帘洞的山上举行 “东江抗战殉国将士公葬典礼”。这期间,张友仁张罗得力。
惠州沦陷后,张友仁积极募捐抗日,与曾生等中共领导保持密切来往,给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资金、药物和械弹等支援,成为“东江纵队”之友。1939年4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团部从淡水迁来惠州,团长叶锋找到了张友仁,张友仁大力支持并安排东团成员到金带街“梅花馆”家里住下。当国民党当局迫害东团时,张友仁不惧恐吓,积极营救副团长刘萱等人脱险。1940年6月,国民党惠阳县党部又命令留守东团团部的“两才队”和“吉隆坡队”撤离,封闭团部。在此关键时刻,张友仁对东团的困境十分同情,把“两才队”队员安置到自己的别墅“荔晴园”内,使东团能继续在惠州工作。接着,惠阳国民党当局又“劝令”张友仁让东团离开“荔晴园”,他理直气壮地说:“‘东团’集资回乡贩济难民,参加抗日救亡,他们所做的都是爱国好事,不能把他们踢开,不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就这样,“在时局扭转后,张友仁仍然与我党肝胆相照,冒着极大的风险,继续掩护我党的同志和‘东团’队员”,最终顶住了压力,保护了东团。然而,1941年5月,惠州第二次沦陷,日军进驻“荔晴园”,并放火焚烧“荔晴园”。除了支持爱国华侨,张友仁还身体力行,赈济饥民收养难童。1944年3-4月间,为了进一步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民主建政,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东江纵队和抗日民主政权先后召开有各阶层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国事座谈会,张友仁应邀参加了在惠阳县约场乡召开的国事座谈会,座谈会由林平、曾生主持,这是一次推进各界人士团结抗日的成功的大会。
1947年10月,张友仁历经17年撰写的《惠州西湖志》出版(上下两册,共13卷),当时有识之士赞之为:“惠州西湖无完书,有之自友仁先生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友仁历任东江人民图书馆馆长、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三届广东省人大代表等职务。
鼎革幾前驅,乾坤一俠儒。生前百里牧,身後五車書。函井存心史,荔園寄壯圖。松風依舊在,瀟灑過西湖。1911年同盟會員,參與淡水起義,歷任北伐軍總司令部秘書、海豐縣民政長、海豐縣縣長、福建龍溪縣知事、福建福泉公路局局長兼十九路軍工程處副處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江人民圖書館館長、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東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著有《荔園詩存》、《扶藜集》、《〈春秋〉今釋》、《豐湖文獻錄》等。
康同璧香港遺墨
時間應該是1960-1965年間。康有為次女、「最後的貴族」、身在北京的康同璧,書信香港富商,「走後門」請求幫助友人公子重返校園。「商會中學」應該是當時的「新會華僑中學」:1958年建立,由新會籍華僑商會贊助出資,周公恩來總理親臨、郭老沫若親筆題名,1959年擴建,文革時曾改名。一峰先生是香港新會華僑,可能是校監董事之一。
潘伯鷹香港遺墨
書信時間應該是:农历1963年腊月二十四,即阳历1964年2月7日,星期五。
網上搜得:
潘伯鹰(1905年1月29日~1966年),原名式、婴,字伯鹰,后以字行,号凫公、有发翁、却曲翁,别署孤云,安徽安庆人,属龙。现代书法家、诗人、小说家。著小说《人海微澜》《隐刑》《强魂》《雅莹》《残羽》和《蹇安五记》。论著有《书法杂论》《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作品出版有《潘伯鹰行草墨迹》等。潘伯鹰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坊间论及潘书,多言他是“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
不但文名卓著,且颇具社会活动才干。1931年,潘伯鹰曾被逮捕入狱数月,亏得萧叔絅与章士钊等奋力营救得脱。我们虽不知原因究竟,但一定与其积极参与时事有关。抗战期间,潘伯鹰在重庆发起并主持“饮河诗社”,主编诗社的会刊一百余期,以此为阵地,团结了一大批文士名家。章士钊北上参加国共和谈时,潘伯鹰即在其侧为之担任秘书,一时“书记翩翩潘伯鹰”之语传遍南北。
1949年后供职于上海图书馆。1961年任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书法涉猎面广,尤得力于王羲之、褚遂良、赵孟頫。擅楷书、行草,有自己风貌。用笔刚毅凝重,妙在巧拙互用。小楷亦有清婉宏宽气。书学主张正草并进,碑帖兼学,以为这样可以相互得到补益,而最高境地当于字外求之。其生平艺事,有人加以评次,为一书法,二诗,三文,四小说,五鉴赏。论著有《书法杂论》《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简论》,作品出版有《潘伯鹰行草墨迹》等。
1964年,陈巨来再去看望潘时,潘已因为罕见的肝炎病毒转腹水而屡入华东医院,当时“神志颓然”地对他说:“在此,虽号称最高级医院,但区区小官耳,不过初出道少年诊病而已,而且清规戒律太多,急欲归家了。”一代才识高卓之士,为病痛困扰而难以舒缓,不免令人生憾。1966年5月,潘伯鹰在弥留达两个月之久后病逝。
2021年5月30日星期日
抗日領袖容忍之與香港
容忍之,抗戰時期任新會縣荷塘鎮地下黨支部書記,抗日鋤奸領袖,成功剷除「潮連三虎」。解放後領導新會僑務,與香港商會名流多聯絡交往,1980年代還活躍於文化等領域。 在給港商的信中,指《新會僑刊》曾停辦後復刊。據查,此雙月刊於1958年建立,1959年出第2期,1962-1963出第5-9期;說明1959-1962年間只出了3-4期,即至少於1960-1961年間不知何故曾經停刊。
如下為網上搜得:
1940年秋,民族败类何善庆勾结日伪,妄图在大园乡(今大泽五和)成立伪乡政权。 中共大园井岗地下支部对他多次警告无效,立即上报十五区公所, 派出武装人员,把何逮捕,就地处决。1943年春,日伪密侦队长陈华、 恶霸陈章、西江别动队小队长陈成号称“潮连三虎”,勾结日伪, 无恶不作。中共荷塘地下党支部书记容忍之执行上级指示,依靠群众, 摸清“潮连三虎”,行踪, 从中山海洲自卫队和荷塘三良自卫队挑选精干武装人员,组成锄奸队,分别在潮连、 江门两地把“三虎”击毙。
1944年秋,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刘田夫到荷塘, 部署配合珠江部队挺进粤中事宜。中顺新边县工委关立,荷塘党支部书记容忍之, 以及有关负责人陈能兴、李超等,为配合部队横渡西江, 事先为部队渡江选择地点,组织船只,控制电话总机, 严密监视广阳守备区敌后工作队特务大队李桂元部的行动,作好周密准备。10月20日, 珠江纵队挺进粤中主力大队近500人,在林锵云、罗范群、谢立全,谢斌、刘田夫等率领下,从中山五桂山出发,经海洲、荷塘, 从塔岗码头横渡西江,避过李桂元的关哨,22日夜, 顺利越过日军江上封销线,在棠下周郡安全登陆后,立即开赴三堡大井头,继续西进, 开辟新区。
1944年10月21晚至23日晚,林锵云、罗范群、谢斌、刘田夫等率领中区纵队主力部队500多人从五桂山出发,经曹步、九洲基谢老虎驻地进入海洲地段,掩蔽在海洲沙源袁氏大宗祠内。“白皮红心”乡长袁世根负责接待部队,安排食宿并保证部队安全。那时海洲乡是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活跃点。海洲的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部队驻地周围由海洲自卫队负责放外哨,部队放内哨,袁世根则以乡长身份巡视治安为名,来回于莫予京、杨明的驻地,监视他们的动静。23日晚饭后,在敌人眼皮底下,租用附近糖厂装运甘蔗的三只大船,把500人的队伍运到荷塘泰通里。荷塘地下党员容忍之筹备50条小船,佯称要由周郡运货到塔岗,蒙过“敌后特别大队”队长李桂元,把几百人的队伍运到周郡码头,挺进粤中。
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新会园林管理处和文化部门组织冈州诗社社员和楹联爱好者游马山,为马山的几座凉亭创作楹联,增添文化韵味。他记得当时有几十位文人墨客结伴登上马山,畅游凉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创作劲头非常活跃。后来,经过容忍之、何卓坚等老前辈的评选,柯明铮和陆景秋的楹联都被选为解放亭的亭联。柯明铮说,虽然那次作楹联没有稿酬,也没有证书,但能在解放亭留下自己的作品,感觉很自豪。
中共新会地下党的另一名党员容忍之也曾因错案,差点被枪决。
侨务工作。本县是全省著名侨乡之一,华侨、归侨、港澳同胞、侨眷、港澳同胞家属众多。 为调动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1950年7月成立新会县归国华侨联谊会(1956 年9月改组为新会县归国华侨联合会)。1954年6月,县府设侨务科。是年始, 贯彻执行提前改变华侨和港澳同胞地主、富农成份的政策, 落实退还土地改革时没收而未分配和被借用的华侨房屋。 为调动华侨和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热情,兴办公益事业,1956 年成立县华侨投资公司,凡参加投资的可以优先安排其子弟就业。至1957年6月, 共吸收投资1176850元,办起了新会行车公司、新会华侨电机厂,支持圭峰、沙堆水电站的建设,支持县磷肥厂、 农械厂和华侨大厦等企业的开办。1958年公社化期间,为使侨眷、归侨、港澳同胞家属安心乡居,对一向依靠侨汇生活而没有参加劳动生产习惯的归侨、侨眷, 作出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可听其自便,其口粮按人定等、定量、 按价购买的规定,并大力宣传华侨财产、 侨眷侨汇及其正当权益不得侵犯的政策。1959年3月, 县委还发出坚决纠正公社化时强借强拆华侨房屋指示。同年,为照顾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家属的生活, 县设华侨特种商品供应公司,各公社供销社设华侨商品供应商店, 凭侨汇供应证供应市场上紧缺的商品和高档商品,供应品种达1600 多种。在这期间,县侨联主席谭义阅等人发起,陈国泉、唐珍琰、陈祖沛、何贤、崔德琪、叶铭誉先后等热心捐助,扩建了新会华侨中学, 兴建了新会少年宫、国泉楼阅览室和棠下石头乡桥梁等建设项目, 还捐赠了一批急需紧缺的药品给人民医院。1961年, 国内遭遇严重经济困难, 华侨和港澳同胞又响应县委、 县府号召, 在外购进化肥4880吨,支持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把华侨、港澳同胞及其家属视为资产阶级, 大批“三洋”(崇洋、向洋、慕洋),接管了爱国华侨冯平山捐资兴办的景堂图书馆、 平山小学和陈澄波基金会在家乡陈冲兴办的两所澄波小学; 县华侨中学改名为朝阳中学,拒绝华侨、 港澳同胞对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的捐赠,挫伤了华侨、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积极性。
2021年5月29日星期六
章士釗香港贈孟小冬七絕二首
章士釗生前多次來港代表毛澤東統戰,結交南遷名流。1957年春,曾贈孟小冬七絕二首,網上流傳。最近收得章公當年夏六月(應是農曆)與詩友富商陳一峰雅會真跡,內容稍有差別。不知是網上流傳有誤,還是章老後斟酌臻改?前者可能性更大,因為网本幾處明顯詞不對意,證明此實本不僅是真跡、更是珍貴的歷史文寶。馬氏應該是馬復、馬武仲、馬老二,而「媚秋堂」是他的號。
網上版本:2021年5月24日星期一
2021年5月19日星期三
靈華自折敬禮佛誕 Flower Bows to Buddha
佛誕當夜至翌日清早,千日紅自然折腰。On the night of Buddha's Birthday or next morning, "Ping Pong Purple" Globe Amaranth flower fell down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