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由英國持證合法回流再進口,明末清初福建漳州牙雕「觀音送子」,參考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館藏26厘米的《明代漳州牙雕送子觀音像》。雕像厚重,「開笑」龜裂顯著,頭部殘留少些墨跡。估計,百年前應該是有漆金裝飾保護,近代脫落,且因牙雕變得越來越貴重,成為爭先收藏的目標,有心人清洗乾淨,歸返原牙質本色。採用實心大牙尖,牙質細膩滑潤,高29厘米。用材反向,使得觀音頭部比例過大,頭重腳輕;盤髻傳統,如意珍珠髮簪貫穿右左逼真;頭面方正寬闊,微下垂,便於信者仰視,似明代大型名家寺廟的雕像;衣衫飄逸,摺疊細微逼真仙動;雙耳肥闊下垂,雙腳裸露(右腳趾有損),十隻手指纖細修長;左手捧童子臀部,右手握珍寶瓔珞佛珠並托童子左腳,珍重呵護萬千。童子,五官端正,球頭臉圓,大眼有神,緊貼觀音,凝視前右上方;傳統衣裳,袖口飄動;左手捧一壽桃(不排除是大蓮子或者其它),右手緊握高舉一蓮華,蓮華緊貼觀音耳鬢,有祈望連生貴子、多福、多壽之意。整體雕功隨形、簡練,但細微到位,連角和縫隙深處都精心處理,臉、手和衣飾雕的更靈動神似。有指「送子觀音」信仰已久,明代盛行,原源自《妙法蓮華經》:若有女人設慾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遍生福德智慧之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