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星期五
醫俗莫如書 Books Best Cure for the Uneducated
山谷云:「子弟諸病皆可醫,惟俗不可醫。」眉公曰:「醫俗獨有書耳。」吳生曰:俗子弟,人皆知惡之。醫俗之藥,人則不知好也。故吾願有子弟者,未俗,當無使即於俗;既俗,當無令終於俗。然求不俗子弟於俗父兄之家,是亦不可多得,則醫俗之書,吾又願人人自備也。讀書者當觀此。
又有俗言:人有百病,惟俗難醫。對聯:醫俗病莫如書,贈酒狂莫如月;書非藥物能醫俗,家近雲山得(亦)養年。明末張灝《學山堂印譜》收有「醫俗莫如書」印文,呈1、2、2排列,刀功直挺規整;清中期王潤翰則2、3排列,刀功稍有圓滑;黃鵷的呈門字排列,刀功婉轉圓潤;清後期的王杰人亦是2、3排列,刀功較直接標準。此印乃名醫黃省三舊藏,布局2、1、2對稱,刀功圓潤但不乏力度,整體大氣優雅,都比前面四印都更勝一籌,且用料上乘田黃,很有可能是其父黃紫軒留給他的愛物,也可能是其自己在1924年以前在廣州偶得。尺寸較大,平面23乘24毫米、近方形,高51毫米,重約60克;素身隨形,頂部凹陷正好自然夾在食指和中指之間,與荣寶齋所藏素身田黃印章尺寸和形狀極其類似。黃氏一生嗜書如命,為人溫文儒雅,此印如其人。其父是番禺茭塘司化龍鄉塘頭村村心街人,鄉里名醫,收藏古籍醫書頗豐。黃省三(1882-1965),原名思省,乳名亞省,幼年跟隨父親耳濡目染,五歲入私塾,加上記憶力驚人,從小就打下了中醫和中文的良好基礎。不幸,其父在其十二歲時早逝,雖然家裡不是大富大貴,但也有一定積蓄,使其繼續私塾學業,直到十五歲;期間應該還在一直自讀和鑽研先父留下的醫書。根據其自述,十六歲任職押店。鄉里親友回憶,其在閒時和夜晚繼續讀研醫書。十七歲時,即1898-1899年間,瘟疫爆發,別無它法,鄉鄰和族裏長老請他試試,竟然一鳴驚人。之後,應該是在鄉里正式執醫,近10年之長。廿七歲,即1908年時,赴廣州執業,2年後開始正式掛「黃崇本堂」行醫。1915年以後開始研究西醫,以参合中醫,已有名氣。1924年因廣州市內時有不肖士兵串同匪類以勒索市民,以至不能安居,乃遷來香港開業。有報道稱,在跑馬地禮頓山道13號,只掛墨底金字小木牌「黃崇本堂」,慕名者紛紛踏至。1929年2月春節前很有可能返鄉廣州和番禺省親娶妻:長女約1931年左右出生,讀醫,1954年結婚,1955年同丈夫去英國;二女約1941/2年生,讀真光,1955年轉廣州第二中學。香港光復後,其母衛太夫人應該還在世,娶二房,約1946/7年生長子,2年後次子黃卓雄;兩子1955年入讀廣州第七小學;次子有報經常陪診父親當普通話翻譯,唯一一個繼承父業,在1977年正式執業中醫。據報,黃是超級孝子,太夫人活至百歲。此印如字的女部,鎸刻的像一傾身蹲坐的優雅女子,極其優美;這一細節,當時擁有的主人應該也會銘刻於心吧?1965年逝世後,捐贈佔地1000平方呎、70余箱的萬冊古籍醫書給國家。三姐弟估計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期,將父親遺骨從廣州銀河公墓帶回香港。兒子說他生前最大的興趣是買書和看書。他一生不求富貴利達,淡泊自甘;被採訪時,曾自戲曰「幾十年來一事無成,只成了個書呆子」。此印,若非唯一,也可以斷定是其古籍收藏之外的極其少有的寶物!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