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星期二

香港餐飲困境 New Normal for Hong Kong Food Industry

前一陣子,不斷有報道描述香港餐飲業的困境,且多數歸咎於港人北上消費。道理,不講大家都知道。疫情期間,減少外出堂食,多改為外賣帶回屋企開飯,興起一批便宜又方便的兩餸飯小舖頭。從去年開始,更多自己下廚,自給自足。今年更覺得廚藝大越步,自己做得堪比大飯店大廚。更乾淨,又好吃;更健康,又便宜。何樂而不為?雖然疫情已早過去,外出堂食不再有所限制和顧忌,但動力不再,半年來極少有衝動去餐館。但最近看到報導,有新店經營正宗滬菜和北方菜式,像生煎包之類或者餃子等等。如果味道正宗,不妨一試和再光顧。6月8日,周六,特地到上環一試,可惜與報導宣傳的差之千里,不會再冒險。蟹黃生煎包,又小又皺,有少少蟹味,但絕非蟹黃,物非所值。招牌生煎包,比上海正宗的小,有汁沒錯,但餡和皮都不夠新鮮。豆漿,竟是用小茶杯奉上。麻醬手撕雞冷麵,還算過得去。手工豆沙餅,根本看不出什麼手工,皮過硬,太多油,餡太甜。雞絲酸辣小雲吞湯,一般,哪裡都可買得到且更好;最可惡的是所謂的雲吞根本沒餡,和吃餃子皮沒區別。為什麼北方的菜到香港都會變味?更糟糕的是,回來的路上,肚子就感覺不是很舒服。用料過時和衛生不善,最為可疑。

芒種 Grain in Ear

《周禮•地官司徒》:「稻人:掌稼下地。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寫水,以涉揚其芟,作田。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初候,螳螂生。螳螂,草蟲也,飲風食露,感一陰之氣而生。能捕蟬而食故又名殺蟲。曰天馬言其飛捷如馬也,曰斧蟲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隨其地而稱之。深秋生子於林木閒,一殼百子,至此時,則破殼而出,藥中桑螵蛸是也。二候,鵙始鳴。鵙,百勞也,《本草》作博勞,朱子《孟》注曰博勞,惡聲之鳥,蓋梟類也。曹子建《惡鳥論》,百勞以五月鳴,其聲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稱濁温,故《埤雅禽經》注云伯勞不能翺翔,直飛而已。《毛詩》曰七月鳴鵙,蓋周七月夏五月也。三候,反舌無聲。諸書以為百舌鳥,以其能反覆其舌故名。特《註疏》以為蝦蟆,蓋蛙屬之舌尖向內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時正鳴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驗》亦名為蝦蟆無聲,若以五月正鳴,殊不知初旬見形,後形亦藏矣,陳氏曰:螳螂、鵙皆陰類,感微陰而或生或鳴,反舌感陽而發,遇微陰而無聲也。」 今年是在6月5日,農曆四月廿九日!

2024年6月3日星期一

周紹光,被遺忘了的嶺南大家 Forgotten South China Scholar

周紹光(1874-1952),字朗山,又署朗三,道法名號宗朗,全真教龍門派第23傳弟子,出身清代官宦之家,師從居廉,是高劍父和陳樹人的同門師兄,但沒有高的名氣大,也沒陳的官位強。曾留日早稻大學讀法律。有一小31歲的弟周成泰,是香港富商。兒周耀祺(1926.1-2014.7),培正1946年校友,是著名紅色收藏家,孫周祖文繼承父業。周朗山應該很早已入龍門,有記載,1929年與同字輩的廣州三元宮住持和其他道長一同籌建香港蓬瀛仙館。1937年遷居香港(應該是避日禍),住九龍旺角染布街4號樓上,並在香港美術學院教授國畫。1937年5月為蓬瀛仙館撰寫「創館碑記」,落款道董,1940年更任第4任住持。1941年後日佔時期,返回廣州。1943年任三元宮住持,主理寺廟戰毀後的重修。1949年再來香港。1950年,蓬瀛仙館由住持改革為理監事制度,周宗朗是首屆理監事之一。由於繪畫並非其主業,且大多畫作經歷多次戰亂和文革而流散,留世甚少。此牡丹梅花「富貴壽考」圖,簡練不俗,極其高雅。更珍貴的是日期精準,場景特殊。己巳新春戍辰除夕,是1929年2月9日!「清游會」是與陳樹人、高劍父等友人1923年開始定期雅集,論詩繪畫,談討時政。1929年春節前,黃省三很可能由香港返廣州省親和娶妻,順便被邀請參加除夕清游雅集,周紹光贈畫以表敬意。有趣的是,各兩枝牡丹和梅花主幹竟然精準暗喻黃省三將來會有二女和二子!而且此乃黃省三收藏畫作中,似乎是唯一一幅與治病無關的友情贈。托周朗山的吉言美畫,黃省三高壽考83年,在那個年代是不簡單的。

2024年6月2日星期日

紫斑症 Purpura Symptom

紫斑症在今日依然是疑難雜症,而在83年前的香港,老中醫黃省三卻成功醫治了。病兒父親,感激不盡,用書法紀錄並贈給黃醫師。一手剛勁俊秀北魏體,堪比區建公。此書法落款1941年,是在北魏體風行香港之前。作者李廉法,背景不詳,網上可查零星信息,拼湊出個輪廓。估計是潮州人,生於清末1890年左右,是香港潮商學校1923年創建時的四名教員之一,估計主授國文和書法,當時在干諾道西29號,學生定額90人。1932年,旅港潮州八邑商會(原名)計劃設立中、英、數專修班,以便畢業生繼續修學。1933年德輔道西87號改建完成,擴充班數和學生,教員名錄中還有李廉法。1941年毀於戰火,停辦。而此書法誌「小兒如石」病愈時,是日軍侵略前的季節。1961年潮州商會40周年慶,李廉法書寫《會史》和《義山志》,可見其資歷之深,應該是元老級別了。區建公,新會師範學堂畢業,1927年來香港設建邦學校,1930年再立建公書法學院。而李廉法,最遲在1923年已經在香港教學啦。誰對香港北魏體的傳播貢獻更大,恐怕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