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四代循良世家 4th Generation Successor
玉林通琇禪師(1614-1675)開法報恩,道重宸庭,世祖章順治皇帝請師內宮說法,賜大覺國師。
慈翁茆溪行森禪師(1615-1678)得徹於玉林國師,順治庚子間蒙恩召入,力辭封號,賜呼慈翁,歸隱於浙之龍溪,詔改為圓照寺。
無閡永覺如川超盛禪師(1695-1755),雍正元年帝召見,賜紫衣,入圓明園;十二年帝旨賢良寺住持,十三年敕封無閡永覺禪師,賜銀印,乾隆元年返南方潛修。
明中大恆(1710-1767),號嘯巖、紫衣僧,七歲薙染於秀水楞嚴寺,通儒釋兩家文莂,穎悟非常;雍正十年受皇戒於京師,世宗憲皇帝於千僧中,選留有根器者二十二人,侍講佛樓,師在其列;復於二十二人中,選得四人,師又在其列;特旨住居吉祥苑池南,參究禪學,後就京師法源寺近具,詔入大內,了明本分,出任聖恩寺;憲皇帝以四僧具有根器,易於透悟,而儒書禪學,理本印合,不習儒業,終非貫通萬法;命中書舍人曹玉載為四僧之師,以采幣筆墨為贄,親挈四僧執弟子禮;萬幾之暇,必薄暮至吉祥苑查課所讀,務令成熟;恩賜手敕「發明本地工夫」及杖缽、如意、法帖等物,世廟將以四僧為傳法嫡派,嘗諭曰:「待三年滿,當為汝四人各闢名山,俾為初祖」;四人雖曲荷天恩,而實未付法命名,蓋有待也;未屆三歲,龍馭上賓;高宗純皇帝御極,奉旨許各還本籍,即尋攝越中之乾坤,移上天竺,久住揚州,後轉主南屏淨慈寺;乾隆四年,得法無閡永覺禪師,始易「演」為「明」;六年,主席西湖聖因寺,寺為聖祖行宮,供奉龍牌,百寮肅謁,永為香火,住持十年;山陰道俗介邑侯舒瞻請駐錫乾峰寺,智杖暫臨,旋歸湖上;移主上天竺方丈,天竺香市盛于補陀,為僧伽所豔羨;十六年三月四日,翠華南幸,駐蹕寺中,御製七言,命師仰繼,日未移晷,恭進一律,并進〈聖駕南巡頌〉十八首,册皆留覽;十一日,聖駕再幸天竺,師具奏,上中下三竺,皆土人習稱,懇皇上勅賜寺額,蒙恩賜名法喜寺,宸睠俯臨,天章下賁,與雲林、淨慈並峙;是年冬,進京祝皇太后萬壽,賜如意一握;二十二年[1757],移住淨慈,聖駕南巡,獲邀賜紫;二十七年,南巡,復賜紫,御書「片石孤雲窺色相,清池皓月照禪心」對聯;三十年,駕巡淨慈三次, 賜紫,御製詩一首:「水光山色一合相,暮鼓晨鐘二六時。借問闍黎消盞飯,孰為本分孰為詩?」即寺中手書以賜,刋石寺中;雲漢昭回,照耀山谷,為前此住僧所未覯,慶師遭際者,猶津津溢齒頰焉;三十二年,患嗽上氣之疾,命法嗣蔭代理淨慈院事,養疴乾峰,病劇,諸門人迎回淨慈;次年二月一日示寂,僧臘五十一,世壽五十八;辭世偈云:「五十八年一報周,謝家活計霎時收。披蓑赤腳千峰去,不問蘆塘舊釣舟。」
佛裔實蔭(1719-1791),得法於聖因烎虛明中,居京依無閡禪師,乾隆壬午主乾峰,遂兩主淨慈寺,再住聖因。
主雲際祥(?),初住歸安演教寺,後主西湖南屏淨慈寺,書、畫俱學董其昌,而畫尤有骨力,工詩,阮元撫浙時,嘗書“南屏秋色歸詩版,北苑春山證畫禪”楹帖。
松光了義(1774-1846),常主杭州南屏净慈寺,工诗画,善琴弈,山水得奚冈指授。
六舟達受(1791-1858),六歲喪父,九歲因五行似化華蓋頻遭閩兇舍俗為佛弟子茹素慕大雄氏教,十七出家祝髮於白馬禪院,禮松溪為師;廿八歲受戒於杭州靈隱寺,歸於松光門下,並兼任淨慈寺書記一職,監管佛門法器;三十歲正式遷居淨慈寺,授衣缽,承接臨濟宗法門;道光五(1825)年任先法祖主雲老人重光道場的外院湖州荻港演教寺住持至1827年,旋即住持杭州慈聖庵;1833年返白馬廟任監院,道光十五(1835)年三月上旬受江蘇布政使陳銮之托,往蘇州滄浪亭,任方丈近六年之久;初到滄浪亭,僅有大雲庵三間和一些庭榭,連僧寮都沒有,六舟即修復大雲庵古迹,修建經樓觀音閣,還以自己的衣缽錢鑿井一口運水;忙碌修復改建滄浪亭八個多月後,適逢春節,稍有清閒,坐室禪思,回顧往昔,刻印篆文「四代循良世家」以銘記;
六舟乃臨濟下卅八世,明中大恆禪師第四代真傳,堪稱佛系世家;印材優質亞洲大象,雖近200年,唯頂部和底部微有笑痕,牙質細膩,不同程度泛黃,包漿凝厚自然。印章成展書卷形,背面保留了象牙原始弧度和皮壳,正面拋光磨直平並刻有禪定打坐睜一眼閉一眼蓮花眼佛祖像,寓意三修行,而修行的核心是忍辱和取捨:看該看的,不看不該看的。
龔易圖(1836-1893),書香官宦世家,乳名承輝,字藹仁、少文,另藹人,號含晶、含真、老藹、烏石山房、凈名庵、環碧池館、環碧軒、谷盈子、芙蓉別島、雙驂園、靉道人、餐霞仙館,愛收藏,1883年命黃士陵治印[四代循良世家],亦是篆書,類似但不雷同;不知龔氏是否已經收藏到六舟的牙印,並且示給黃氏借鑒?可能性極高。龔氏玄祖龔一發(1715-1773)官任宜陽縣令和雲南南州知州,高祖龔景瀚(1747-1802)官至知府,曾祖龔式穀和祖父龔福康(-1851)官至知州,父龔耀孫(1816-1878)是次子僅得官員外銜候選主事、沒實質任職。龔易圖生於道光十五乙未年十二月十四日,1959年進士翰林,後任雲南縣知縣、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雲南布政使、湖南布政使、廣東布政使、廣東按察使、江蘇按察使,父輩衰落,1870年代開始收藏,晚年更創建上海織布局。所以自稱四代循良世家實至名歸。
周禮為官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史記有循吏列傳,漢晁錯稱良吏,後世循例,又分稱廉吏,側重點不同,但大意相近。世人亦有解釋循吏為循良之吏或者循良官吏;恭懿循良之風,可謂世有人矣。牛樹梅1799-1882在世時(約1858年)被譽為大清第一循吏,有評語:以德任民,樸誠廉幹,循良第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