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

羅叔重「芳蕙堂藏」印章 Private Collector Seal

羅叔重(1898-1969),廣東南海西樵人,世居廣州西關,前三代為清代顯宦,14歲娶妻,16歲師從葉退庵治印,後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約1920年開始雲遊各地數年,拜訪名家問教。1923年左右移居港島,有居名「春酒堂」、「三不以堂」等等。1926年左右開設「文言學院」,後改名為「明倫書院」。其後,估計是1930-1936年間,娶妾(或者繼室)駱芳蕙(1912-2012.10.20),並以妾名命名居所為「芳蕙堂」,還曾以「芳蕙堂主」自稱。日佔前安頓家眷回廣州,自己後返香港至少2次,寄居友处。因早年曾參與進步政治活動,1949年解放後再回廣州。但一生喜菸酒,還常借酒狂言,難改風流倜儻和任性不羈的性格,於1952年經澳門又回居香港。1954年在大埔置別業,取名「煙滸樓」,與駱氏同居處復稱「芳蕙堂」。 1955年6月4日在澳門與同好論印,翌日凌晨有感執燈寫下:「卅年篆刻未曾工,著意臨摹不苟同。皖浙一原師漢印,沖刀切玉並圓融。布白分行著意先,未須奇怪始稱賢。試觀漢制都平淡,刻畫繇來不自然。文辭書畫到圖章,降及今時漸感傷。一例盲蟲推白石,獷粗揉捏惡氣揚。渾秀沖和第一流,弩張劍拔敢同儔?語人此語皆非笑,落伍甘心合醉休。」 1965年7月1日託其五公子博溶小姐贈友人其新作《羅叔重鐫石集第一輯》並序曰:「餘自民元壬子年十四同勞二小姐錦文結婚後,越二年即從順德葉退庵師遊,頗知寫字鐫鑿。民九庚申年二十二歲,同陳菤葹詩人漫遊上海、天津、北平,曾晉謁吳昌碩先生,叩以篆刻之道於上海。其後流連於國內者有年,及返寓越台後,複挈眷遁居紅香爐峰下,今又過三十餘寒暑矣。垂暮之年,得與室人駱芳蕙話言之外,居恒惟寫字鐫印,雖風雨晦明,以至微病,未嘗中輟。第以隨作隨失,僅此殘餘,亦爲五女博溶所撿藏者,實萬分之一耳。他如桃核、欖核、柏木、象牙之印,另集存之。 西元一九六五年旃蒙大荒落三月五日清明節,羅叔重識于吐露海濱煙滸別業芳蕙堂。」 有稱其「篆刻作品,出入周秦兩漢,融會皖浙,沖切並用,氣勢盤礴,巧不欲纖,拙不板滯,變化多端,令人擊節;而以隸書及六朝文字入印,樸野辛辣,幾成一絕;至於邊款文辭優美,用筆如刀,造像古樸,尤爲印友所翕服。數十年間,治印逾萬,雖然其中不少爲生活所迫,用爲換米飲酒,但以筆者所知,亦有不少是隨手刻贈友人,以至後輩,毫不計較金錢的,這固然看到叔重先生性情中人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其耽於藝術的熱誠。」其刻印雅健雄奇,推崇渾秀沖和及平淡自然,反對盲目的獷粗揉捏和著意臨摹,為時人推重,在華南與馮康侯齊名。1998年其遺孀駱芳蕙把石印72方、欖核印140方等,不包括竹和象牙等早期私印,捐贈給當時的澳門市政廳,現藏於澳門藝術博物館。竹根雕琢成一大兩小蘑菇狀,從上向下看,儼如雄祖器;從正面看,又形如雌祖器;實為罕見。邊款「丁丑冬自製」,表明最遲在1937年已娶駱氏;包漿和竹芯孔都與經年相符。鈕雕栩栩如生,印刻「芳蕙堂藏」4字考究優雅,與羅氏早中期相吻合。當年羅氏虛歲壯年40,駱氏芳年26,風流才子佳人,天做偶合,情趣及至,至情至理。是收藏用印,又暗示「金屋藏嬌」?只有本人清楚。從包漿分佈和變換,可有理推斷,此印還是羅氏書房把玩之愛物。尺寸和狀態完美嵌入食指彎處與拇指、中指和無名指之間,玩轉流動、揉摸蘑菇頭處,甚是得意。竹印罕有,造假不易,傳世真品難得。如何流落民間,最有可能是後人處理遺產的結果。祖器崇拜是最古老的人類文明,也曾是新婚男女常有的情趣信物。可以想像,羅氏把玩卅二年後被遺孀駱氏收起藏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再至少43年,兒孫十年後整理遺產變現,以為不雅,又不知所以,匿名託賣。實為羅氏罕有精品,但又有幾多人真正理解其中心機和奧秘呢?
另:羅叔重應該有子女六位,名字皆與水有關,即博澧、博湄、博溱、博溶、博添,博澧和博溶之間應該還有一位不詳。博澧和博湄應該是髮妻所生,而博溶和博添是妾室駱芳蕙所生,博溱也很有可能是駱氏生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