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

香港仔同南丫島周氏溯源 Origins of Chow Clans in Aberdeen and Lamma

香港仔和南丫島周氏源於同一祖先,出現過兩個名人:周壽臣和周潤發,分別出生於香港仔黃竹坑和南丫島。關於二人屬於哪條分支和其先祖原屬村落開拓時間及開創者,眾說紛紜。根據確切史料和可追溯文字記載,加以邏輯論證,剖析理順如下:
周敦頤一支後裔於約元代明初時期遷徙至廣東南雄府寶昌縣,歷居數百年。明代後期,寶昌分支再有後裔落籍廣州府東莞縣,世居愛蓮里。周壽臣和周潤發的香港始祖屬於東莞愛蓮里分支。周氏後裔繁茂,不同支派往往供奉不同的先祖,如周壽臣一派稱周啓文公為其16世祖,而屬南丫島橫塱兩派包括周潤發的一派,皆奉周啓文公為11世祖。
1667年左右,周啓文據記載被派往新安九龍,即原新安縣九龍巡檢司衙門,泛指現在大致香港地區,包括香港島,所以不一定指九龍寨本地,但可能性極高。當時香港一帶已經禁海,應該沒有駐軍和正常鄉民居住,所以周啓文最有可能隸屬鄭成功之子南明延平王鄭經的反清復明義軍,南撤並佔據被遺棄的九龍寨。根據其它時間資料分析,周啓文當時應該並未成年,所以禁海後義軍南撤的推斷有一定的依據。
1883年後,義軍失敗,周啓文隱居被其後裔稱為碳山南面的香港仔上水塘一帶,後娶車氏,先後生四子及多女。四子取名周裕興、宗、進、生,可見周啓文多麼期望其子嗣繁茂、光宗耀祖。女兒名稱和具體數目未詳,估計至少有5-6人,因為長子和次子年齡相近,但與三子和四子卻相差至少廿多歲。
1710年代,長子周裕興和次子周裕宗成年,為娶妻和耕地兩兄弟移居南丫島橫塱,而其第三代、即孫子輩後人正式建村,因此橫塱村建村時間應該是1760以後。周潤發的曾祖父周國泰(字純厚)是長房周裕興的第六世孫,而二房周裕宗的第五世孫周英華和第六世孫周國明也都塟在南丫島上。三子周裕進和四子周裕生其後相繼出世,同父母和數名家姐留守香港仔上水塘處。需要指明的是,當時的上水塘一處是山谷窪地的塱,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適合耕作,但面積不大和交通不便,難以支撐較大村落。另外值得指出的是,周氏族人當時對塱地特別靈感敏銳,後來再移居的黃竹坑也是塱地。
1730年代,周啓文離世,塟在北面碳山之邱南望家田子孫後裔,即現代上水塘北面的金馬倫山。
1759年左右,人口增加加上海盜猖獗,周裕進和周裕生兩兄弟同其母車氏帶領兩房家人移居黃竹坑,在山腳平臺之上建立新居。新居背靠高山,左右被茂密深林和天然斜坡保護,易守難攻; 前面是遼闊的塱地,適合耕作和人口繁衍。後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到1845年,已建成5排排屋,排屋的前面是一座高高的圍牆。每排大約有8-10間相連但獨立的居室,可居住兩百來人。估計每有成年男丁嫁娶都會興建新的居室。
1760年代,車氏離世,塟在其夫周啓文的墓旁,1845年英制地圖清晰標記有兩座墳頭。
1792年9月和1793年2月,美國夫人華盛頓號南海遭遇海難後在漁民幫助下避險香港仔海灣,並被引見很有可能是周裕進和周裕生兩位老人本尊,砍伐位於圍村西北山上的大杉樹修補桅杆,並購買食物鮮貨等生活用品,開始西方人對香港島使用正式名稱,並引起英國人對香港島的重視和導致後來的竊取。
1832年,周壽臣的父親、周裕進第六世孫周錦書字寶興出世。
1846-1859年間,後人起骨合葬周啓文和車氏,並於1859年立碑。雖然1936年再修,但碑上後裔孫名單未改。截止1859年,周啓文在世後裔男丁共158人,南丫島大房周裕興28人、次房周裕宗22人,黃竹坑舊圍村三房周裕進62人、四房周裕生46人。1854年港府普查,黃竹坑男丁107人、女76人,成年男70人、女50人,兒童63人,男童37人,女童26人,總共183人。男丁107人與5年後墓碑上的108人數目極為接近,說明三房周裕進和四房周裕生乃黃竹坑周氏的始祖。估計三房有後裔19戶,四房後裔20戶,共39戶,與1845年地圖的五排排屋狀況相吻合。老人約9名,3人為男性。男女主人各36人,成年未婚男31人、女8人。男童38名,女童26名。周壽臣父親周錦書的名字雖然出現在墓碑上,其兩位家姐周土妹和周玖妹因為是女性沒有留名,而做為長子的周壽臣本人卻還未出生。
1860年左右,移民難民湧入黃竹坑,周錦書和族人佔地移居黃竹坑新圍,詳情未有記載。很有可能的是,四房留守舊圍,三房部分遷移至新圍、部分外遷至南丫島石排灣榕樹下。有文指周氏建村榕樹下有300年歷史是無依據的,應該不會超過160年。
1861年,周長齡字壽臣出生於黃竹坑新圍村。雖然名為新圍,但圍村的圍的實質已經不再。周氏族人初期移居選址考慮的要素是水源、耕地和安全,對塱地情有獨鍾,並保持排屋的族群集體生活方式。1860年港島的安全已不再是問題,搬遷新圍的周氏族人開始以家庭為主的分散生活方式,居屋不再是狹小的排屋,而是獨立的大屋和院落,越富有越大越闊落。黃竹坑現保留的古屋,以及南丫島榕樹下古排屋和石排灣村的老屋是最好的見證。1890年代到1900年代,工業和航運興起,農業勢微,水源和耕地不再是考慮要素,佔地和炫富成為新的追求,周壽臣一支更成為港島南區最大的地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