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海鮮舫多年經營不善,於2020年3月2日藉口新冠疫情正式結業,本地遊客眾人多有惋惜感嘆,但對其歷史和曾經的輝煌卻頗有誤解。
香港仔最早服務性餐飲船應該始於上世紀廿年代末的歌堂船(又有稱禮舫),主要服務水面人和漁民的婚喜聚會和鴨脷洲及香港仔墳場孝子拜山禮葬先人。日本投降香港光復後出現了以日本登陸艦改建的廣寒宮和舊貨船改造成的福生海鮮舫,兩者在70和60年代相繼結業。後又有以福音船改業為海鮮舫的漁利泰,於約70年代上岸經營同名茶餐廳,其舊標牌隱約可見於東勝道和洛陽街交角處二樓外牆。同時於1947年左右有太白海鮮舫,幾年後按江南和廣州一帶流行的畫舫而定制新的豪華食船,從而開啟了香港仔高檔海鮮舫局面,稱霸廿年,直至60年代後期海角皇宮和70年代中後期珍寶(1991年後改稱珍寶王國)的出現。
1963癸卯年,張紉詩著墨《蔡念因邀宴太白酒舫屬題竹蔬圖》:「莫問山長與水長,今宵能共一船涼;平原竹有凌霄意,道在蔬根味始香。」當時還沒有隧道,從半山到香港仔有四條路:經薄扶林道,海景為主;從山頂順貝璐道而下,景觀最美;經灣仔司徒拔道,山野鄉村為主;繞道大潭水塘,悠然婉轉自得。蔡氏為取悅張氏應該多次款待並嘗試過所有路線;而1963年正值求偶的中後期,估計最有可能取路薄扶林道。當時湖南街以南和東面的香港仔大道都是平坦無遮攔的廣場,相當壯觀開闊。驅車至此,移步廣場一角接駁碼頭,再登小艇,不幾徐徐而至灣中(現鴨脷洲政府中心對出海面)的太白酒舫,夜幕降臨、燈火通明、彩畫美景、佳餚良酒、盛夏卻伴以涼涼海風,是何等的浪漫怡人,焉得不獲美人歸?
蔡念因(1912-2013):「壽星公煉奶」富商東主,48歲越南邂逅張氏,一見鍾情,驚為天人,苦戀三年贏得美人歸。1963年夏正是蔡氏熱烈追求張氏的年月。張氏歸仙後葬於生前最愛長洲,蔡氏為其建「宜亭」:中日戰後歸廣州,與藝苑人士往來,書畫排遣。後來遷居香港授徒,再天涯遍南洋群島,以詩畫結交文友。蔡念因慕其為人,遂以訂百年之好,並偕往美洲、日本、台灣各地,後倦遊歸港,居於半山宜樓。愛長洲遠離市塵,民風淳樸,常偕遊該處。
張紉詩(1911-1972):名換轉(又有稱轉換),小名宜,南海人,故鄉獅子山江尾,世居廣州關西。早年受經學於名儒葉士洪及桂南屏,兼研詩詞書畫。曾任中學文史教員、小學校長。工詩詞,有《張紉詩詩詞文集》和《西子妝慢》。廿八歲歸中山唐氏子,後來夫婦仳離(估計因為体弱不能生育,雙方和離),從此潛心文藝,兼法鍾王,秀拔灑落;畫以牡丹為擅場,詩詞則神來飛揚、骨格靈秀。號稱「南海明珠-當代傑出才女、詩書畫家」。又讚:「才情橫溢,往往有佳句,不肯稍讓鬚眉」;「雄張筆陣,即是書仙;閑寫天香,亦儕畫伯」;「一時風月誇聲價,幾處江山擺姓名」。梅花詩社社長余國柱(君一)曰:「紉詩之詩詞文章書法繪畫成就極為超卓,完全可以媲美宋代詩人李清照!」陳明玉嘆美張氏牡丹曰:「千叢奼紫萬嫣紅,如此榮華豈意中;一力能開新世界,不須虛拂待東風。」董橋:「張紉詩,嶺南大詩家,一手蘭亭体硬朗得要命;張先生似乎格外推崇周煉霞,說字好畫好詩詞更好;還說廣東馮文鳳的字最好。」
不才有幸獲得兩幅張氏早期(40年代中後期至50年代)牡丹詩畫,詩、書、畫、印、布局和留白,上乘皆佳,而兩首詩詞似乎沒被錄入其後來的詩集,極其難得珍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