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星期四

香港和香港仔名稱起源的謬論

今日(8月8日、鬼月初八)《香港仔》報內插《港紙》報增版一篇「香港仔避風塘故事」文章起頭稱:「因當時一帶以轉運東莞運來的香木而聞名,故原名「香港」。據說1841年一批英軍登陸香港仔,誤把香港當成是全島的名字,後來他們發現這錯誤,但又不便把島名更改,只好把原來的「香港」改稱香港仔。」全部子烏虛有,無稽之談。
關於香港和香港仔名稱的起源,不才在之前有文章在《香港仔》貴報闡述過。查閱史料和地圖等,可以證明昔日被英國人佔領之前以及在佔領後的十多年內,香港仔海灣從來沒有建過像樣的碼頭,而被稱為轉運香木的石排灣主要是沙灘,不適合灣泊大船;鴨脷洲北岸和部分深灣處天然水位較深,可以灣泊大船,但在當時極不方便,又常有海盜之患;把貴重的香木從尖沙嘴再轉運到此,不合乎邏輯。
英國人早在1790年代獲得美國船長對香港仔港的描述後,已經關注這裡,並在1810年代已經勘測這裡的海域,在其發佈的航海指南已經開始正式稱整個島為「香港」。1816英國特使船隊在北上赴北京之前在香港仔停留三晚,之後有多篇有關香港的回憶錄和文章發表。另外,在正式佔領香港島之前,英國人已經在香港仔港設立基地,進行鴉片走私活動和時而對大清南部海岸採取軍事的侵襲。所謂誤稱香港為全島的名稱是不可能的。
香港仔的中文名稱是後期才出現的,敝人研究認為應該是在日軍戰敗、光復香港之後。英國人佔領香港後不久,就開始各處取英文名稱,約1842/3年,命名此區域為Aberdeen,廣義為南部包括黃竹坑、香港仔、鴨脷洲、田灣、華富和部分薄扶林的市鎮,但後來英國人的主要精力放在開發北岸的「女皇鎮」,Aberdeen鎮的計畫被放棄,而Aberdeen漸漸縮減範圍,狹義指當時的石排灣和鴨脷洲村落(開始實施人口普查的一個結果),但是一直沒有相應的中文名。淪陷後,日本人稱此區為「元香港」,而後來光復後再被改為香港仔。60年代政府在石排灣東境山丘興建公屋,取名為石排灣邨。70年代末,李嘉誠改建石排灣船塢,取名香港仔中心。如今,香港仔已經取替了原來的石排灣名稱,而石排灣邨反倒成了新的石排灣。現在很少有人還記得舊日的石排灣,唯一斷斷續續被延留至今的只有西境的石排灣道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