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星期五

周潤發先祖拓居香港仔水塘 Chow Yun-fat’s Ancestor (2)

皇家工程師歌連臣中尉1845年測繪的地圖《The Ordnance Map of Hong Kong Surveyed by Lieut. Collinson.R.E., 1845》顯示:部分香港仔上水塘、大部分下水塘和香港仔濾水廠一帶在1845年是大片開墾田地,說明當時這些地段為山谷平原,緊靠原「香港仔瀑布」中上游,水源充足,適合農田耕作。
此地圖在現香港仔上水塘北岸山坡中間位置、近金夫人馳馬徑南端盡頭,同時標註了兩座墳墓。周潤發先祖《清十一世祖啓文周公、車氏孺人之墓》墓碑指「咸豐九年歲次己未葭月吉旦重修」,可以推測先祖夫婦二人離世時間不同、分別埋葬於不同但相鄰墓穴,於1846年至1859年間被後人起骨、重新合葬。
碑文又指「自康熙六年派居新安九龍」,即1667年周公啓文居住香港九龍。當年時值遷界令禁海時期,整個新安縣衙門沒有百姓可管,以致知縣張璞申請及獲批撤銷新安並併入東莞縣;可想而知當時沿海禁區的香港九龍怎麼會有平常民眾居住?
1668年清廷在畢架山設置九龍墩台(砲台),加強沿海防範(1682年改為九龍汛,意謂著不僅僅是岸上防守,還增強了海上巡邏);復界後1669年重置新安縣,但到1670年知縣李可成蒞任,卻發現「遷民未歸者甚眾」;隨後幾年有「三藩之亂」,海盜猖獗、佔領沿海地區多處島嶼,雖有民眾遷入,但大多數處於新界和遠離海岸的九龍地帶。1676年海盜(應是鄭成功之子南明延平王鄭經部下)攻陷九龍彭蒲圍(今鑽石山附近的大磡村),據林氏道義後人族譜稱,「康熙元年奉移,七年復奉舉。所移所復之間,男婦丁口所失尤為幾希。王丙辰15年(1676),冤遭台灣海匪百有餘船攻破圍垣,在敵者萬無一生,僅存外出之幼童、牧牛、攻書者幾人而已」。1679年清廷再次頒布遷界令,直至1683年平定台灣後,才再次「展界」復遷。1684年,清廷官方需獎勵招募外地人遷入以補充人口。1688年《新安縣志》有「香港村」的記載,而此香港村很有可能包括香港仔瀑布中上游峽谷平地(現香港仔水塘一帶)的農戶和石排灣(現香港仔)居民。
綜上所述,合理推測:周潤發先祖周公啓文1667年時為十來歲的反清童子軍,被隨派至香港九龍,叛軍失敗後於1683年左右隱居半山峽谷平原之處(現香港仔水塘附近),務農、娶妻車氏,生四子。《香港大老周壽臣》一書指,周啓文三子「裕進公誕生日期起計至今已達二百八十三年」;此書初版於2006年11月,估計周公裕進出生於1723年。約1690年三十來歲的周啓文娶年幼車氏為妻(在當代並不罕見),於約1690年至約1725年三十來年共同育有十來名子女(女子無被計入墓碑或者家譜上);到1758年左右四子均已成家立業,人口有可能暴增至40人左右,峽谷平原稀有田地已經不堪負荷,需要尋找新的居住地。1759年周族後人遷徙至現黃竹坑的「舊圍村」,建立新的「香港圍村」。是否全族遷徙,還是部分族人在不同時期遷徙至不同地方(如南丫島),已經無從考證。
另外估計周公啓文於1730至1740年間離世,而車氏逝世約在1760到1770年間,均埋葬在周氏一族家居田園北面的山坡,南向眺望、守護着子孫後代的家園;此作法符合清代家族土葬的習俗,從而為周潤發先祖周公啓文曾拓居香港仔峽谷平地(現香港仔水塘)的另一有力佐證。

參考:
《啟德明渠歷史研究報告》
《香港歷史大事年表》
2021年4月12日:1810年序《新安客籍例案錄》所列東西北中四路客籍村鄉名冊沒有香港圍或者石排灣。後者可以理解,石排灣為本土或者水面人為主的村落,不屬客籍。周壽臣和周潤發祖先族人的香港圍村明顯是客籍,而且當時應該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但為何沒被在錄呢?參加科考是要上查至少祖宗三輩的,一定會查出周啓文原為海盜或者反清義軍的事實。周氏一族可能自動選擇低調,在周壽臣(此時已經查不到周啓文輩份)之前名不經傳,無人參加科考,這也從另一角度證明周啓文的特殊背景。
香港當時屬新安東路,在錄冊的客籍村鄉有:船灣、牛牯角、上下輋、馬鞍岡、大坑、掃管笏、城門、葵涌子、青衣、淺灣、九肚、花香爐、沙角尾、掃管莆、沙田、爛泥灣、大腦、中心村、黃竹山、大水坑、九龍、大嶼山、背凹何、烏蛟田、蓮麻坑、禾坑。掃管莆即今日位於香港島銅鑼灣的掃桿埔,就是說:在1810年以前香港島至少有一家村鄉已經參與了國家級的科舉考試,誰還敢再胡說在開埠前香港島是一座荒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