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理:山海依舊風物在》指香港海汐每日漲潮由東而西,退潮由西而東;大潮在朔、望日後2/3日,小潮在下、上弦2/3日。
1816年北上朝拜嘉慶皇帝的英國阿美士德使團船隊路經香港仔並灣泊鴨脷洲護理島(現洪聖古廟處)數天,一方面等待北京的情報,另一方面補備淡水。隨行的雙桅橫帆護衛船賀爾船長 (Basil Hall) 在其回憶錄《遊記》(“Voyages and Travels: Narrative of a Voyage to Java, China and the Great Loo-Choo Island”) 中清晰描述了當晚所目睹的一場獨特的捕魚場景。據推算,使團應該是7月10日星期三,即嘉慶十一年丙子六月十六日晚到達香港仔,正值大潮時期。當使團的其他成員已經進入夢鄉之際,護衛船賀爾船長和其海兵正忙於往返北面香港仔瀑布(現香港仔工業學校旁)補給淡水:
「這裏我們發現一支階梯狀的高雅瀑布,夜晚萬籟俱寂。因為泊灣四面被高島所圍繞,我們輕易注滿水缸,並用木筏每次拖10或者20支,方法迅速有效、但只有在距離短和海面平靜狀況下方可實用。灣泊時天色將黑,但是月亮幾乎圓滿、很快升上山巒。此處的島嶼緊密相聯,即使是白天也難以發現出口在哪裡。
我們剛剛駐足瀑布旁,但在月老照亮這令人好奇的盆水地之前,並且當整個場景被完美的寧靜所覆蓋之際,數百隻中國漁船隊伍突然從島嶼後面成群結隊駛進海灣,每組多達40到50艘船。船隻被極快地搖動推進,每隻船頭站立2/3個男人、手持火炬並前後不斷揮舞,同時其他的船員極力敲擊懸掛在桅杆上的幾隻大鑼。全力以赴而完滿落幕這一不同尋常的夜幕演奏,所有的船員使盡吃奶的力氣吶喊和吼呵的合音此起彼伏,喧囂之聲驚動四周山峰迴響,整個場面讓人驚心動魄,以致被此突變而同時震撼和驚奇的(英國)海兵堅信這是中國幽靈軍團復活來恐嚇、驅趕(英國)特使!但是如此既激烈又富戲劇性的騷動明顯是意圖從海灣中心驅趕魚群進入在周圍島嶼之間的各個狹窄海道所鋪設的漁網而已。當漁船打破寧靜場景之時,剛好是高潮位;大約半個鐘之後,當潮退開始漸漸地向東落跑,我們喧嚷的朋友讓自己緩緩地飄移出海灣;對我們當中希望酣睡而自得的航海人而言,這是無比的安慰。
開始還怡人的天氣,隔日突然轉變;所以7月11日和12日之間,我們的運作被持續暴雨和陣陣狂風嚴重打斷。即使淡水補給順利完成,但是所吹的東-北-東風也會阻止我們揚帆。
13日,我們揚帆北上中國。」
此動人的描述讓我們看到古時中國漁民的智慧:利用天文、地理、潮汐和天氣等自然因素把握最佳時機,組織漁民群體在短時間、高效率地完成「趕魚」和「撈魚」運作。
《珠三角水上族群的語言承傳和文化變遷》指:現在珠三角的河涌的捕魚方式是「流刺作業」,並不是「罟棚作業」,因此乾隆年間的洪聖爺廟所稱順德陳村人是這群已落戶石排灣的順德陳村人指稱其原來祖籍,不是順德陳村漁民千里迢迢到此捐錢建廟。此結論未免過於倉促。首先沒有任何史料顯示昔日香港仔的石排灣和鴨脷洲在開埠前有大批漁民定居;相反很多史紀證明此處長期受海盜騷擾,不宜長居。另外,前面所描述的場景顯示,昔日的香港仔海灣儼如一「天然魚場」,其捕魚方式及其特殊,更像魚場「趕魚和撈魚」;近千人、上百艘船趁夜色短時間內完成作業,既可防海盜又能保守秘密。再有,香港開埠前的順德陳村昔日是海產品的中轉市場,其海鮮和鹹魚暢銷國內並通過澳門遠銷世界;而香港仔當時地處偏隅,沒有市場可言。順德陳村漁民僅僅為了每月才幾次捕魚的機會而落戶香港仔?不合邏輯。幾百艘船、上千名漁民,加上婦女、老人和兒童,幾千人的大型漁民村落落戶石排灣,而從沒被人發現?不可思議。
據稱數十年前鴨脷洲洪聖古廟的一位廟祝記述:著名海盜張保仔曾贈送了幾句籤語給洪聖廟,「中秋好明月,缺月又還圓;只怕東來雨,大家半掩門。」所描述的正是近朔望大潮期間,順德陳村漁隊來香港仔「趕魚」之好日子。與其說是海盜贈言,更像有人欲蓋彌彰而不想讓人知道有如此高效益捕魚方式的天大秘密!
從早期英國人的描述和本人收藏的一幅《1846年石排灣南面東望》繪畫 (“South side of Chuck-pye-wan Bay looking East, 1846”) 以及洪聖古廟內古鐘的規格,可以推斷此廟的規模在1840年代以前和現在變化不大,說明當時順德陳村漁民船隊之大和相當之富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