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星期六

再談「香港仔」名稱 Again on the Name of Aberdeen

不才本博客在5月以『「香港仔」名稱的起源』題目的文章,其稍有縮減版本於2018年8月2日以『也談「香港仔」名稱的起源』的題目在《香港仔》報發表過。兩篇文章的重點是地名的演變和其之間的關聯,但對於具體何時「香港仔」一名被啟用,並無著墨。
有文章曾指「香港仔」對應的是英文名稱 “Little Hong Kong”,但敝人翻閱研究舊文、舊史、舊圖發現,其實 “Little Hong Kong”對應的中文名字一直是「香港村」,即現在黃竹坑的新、舊圍;之所以有 “Little Hong Kong”,很有可能是因為管事的英國人不再寫 “Heung Kong”。
可以確切的講,「香港仔」所對應的英文地名是 “Aberdeen”,範圍包括田灣、鴨脷洲、原「石排灣」和部分黃竹坑。在歷年的人口普查檔案中,早期經常標明 “Aberdeen” 包括石排灣和鴨脷洲(田灣被省略,原因不得而知),不見中文「香港仔」的名稱。
不才推測,中文「香港仔」名稱的正式使用最可能是在日本戰敗、香港光復之後。實際上,英國人一直想以英文和英國文化殖民和取代香港的中文和中華文化,所以百年來一直有意和無意地忽視、淡化和改變中文及其原有的內涵。日軍在佔領香港之前,對香港的歷史、社會、軍事、商貿等等做過詳細的調研(最近幾年公開和發佈的較多),因而對香港的各個方面瞭如指掌。日本通中文,佔領香港後,以前的英文地名通通改為中文, “Aberdeen” 改稱為「元香港」,即最早的香港,或者香港之開始的意思;說明,日本人對香港歷史名稱的起源甚是清楚。香港光復之後,很多日化的名稱都改回原文或者對稱的中文,而與「元香港」較對稱的中文名稱「香港仔」被選中。但有何高人、何時開始建議叫「鴨巴甸」為「香港仔」?希望歷史學者或者其他明人能夠指點迷津。
備註:
1935年「兒童工藝院」開幕報導稱其為「香港仔兒童工藝院」。可見「香港仔」地名當時已存在,但是否被正式使用不得而知。石排灣和香港村之間,即工藝院所在地,在1930年代或者之前已經有人居住,形成小村落,被當地人暱稱「香港仔」的可能性極大。很多最原始的地名,都是由老村落開始演變而來。此處,「香港仔瀑布」半山坡被遺棄的民居部落,有待專家考證斷代,會是有力的歷史佐證。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在1956年出具的「香港鴨巴甸華人永遠墳場准葬憑證」稱此區域名稱為「鴨巴甸」,而不是香港仔。
當1842/3年港督提出Aberdeen市鎮概念時,其原設計範圍甚廣,包括華富、田灣、石排灣、黃竹坑、深灣和鴨脷洲。地政署把這裡地段的編號,除鴨脷洲之外,統一開頭為A.I.L.或者A.M.L;但不知為何鴨脷洲地段編號是獨立的AP.I.L或者AP.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