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9日星期五

香港仔古廟、教堂顯示的文化 Old Aberdeen Temples & Church

香港仔有五座古廟和一棟老教堂,分別代表不同的族群文化。按時間順序如下:

「海王神廟」:雖然正式興建於1950年,但其「大石排」的崇拜信仰應該已經延續數千年;主要由蜑家水上漁戶籌資興建;代表本地水上人文化。

「洪聖古廟」:主要由當時富有的順德陳村魚隊組織興建;代表廣府漁業文化。

「聖伯多祿堂」:早期由歐洲天主教傳道士興建,後由信徒捐資擴建;代表西方宗教融入本地之文化。

「天后古廟」:主要由當時廣東定居香港仔的商戶籌資興建;代表廣府商業文化。

「水月宮」:由當時移居鴨脷洲的各類灣頭商鋪和漁戶籌資興建;代表1880年代香港仔以商戶為主的多元文化。

「大王公廟」:主要由當時來自福建定居香港仔的鶴佬人興建;代表鶴佬的航運加漁業混合的文化,同時反映出以航運為主業的鶴佬人與官府常有的矛盾。

備註:
聖伯多祿堂:1849年天主教開始在香港仔傳教;1850年政府撥地,在現址處(香港仔大道220號)山坡上興建一座小聖堂,名為「聖若瑟堂」;1919年政府重訂土地合約,追溯至1849年,為期999年,每年象徵性收租$1;1934年把出租作農場的教會物業收回,並興建一所大的聖堂,取名「聖伯多祿堂」,其原址為牛房;1962年再擴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