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有很多奇葩,小廟在車馬如流的鬧市十字路口算其一。數十年善信不絕、香火鼎盛,無人敢動。為何?所拜是何方神聖?
從每年如期不誤、更換、懸掛同樣傳統的八仙錦幅可以斷定:座落在湖北街、成都道和南寧街交會處,對著匯豐理財中心正門口,一半在行人道上、一半在馬路中的《海王神廟》,正式建於1950年1月26日(己丑年十二月初九日)。據近70歲本土老人講,在他出生前神廟已經存在,他兒時常隨大人來拜拜,但其規模比現在的要小,估計在80年代初擴建。奇怪的是,不但沒有被搬出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反而擴建,不可思議。實際上,至少三次有人動了搬遷的念想。
第一次在1958年左右,但不久在西面不遠的火藥洲處發生海難,漁船沉沒造成六人喪生。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多高樓大廈,神廟可以直接望到火藥洲海面。
第二次是1979年末,香港仔中心基本建成,廟南路對面將開業的酒樓在裝修,架棚起火,雖然沒有造成重大損失,但烈火熊熊、甚是壯觀。
第三次約於1994年,廟北面不遠處添喜大廈新好酒樓裝修時,簷蓬倒塌,大魚缸從樓上跌落地下,壓斃地上經營報攤的女東主並傷及十多名途人,堪稱重大事件。從此之後,無人敢再提搬遷神廟之事。神廟中供奉的是何方神聖,如此厲害?
詢問打理神廟的老奶奶和其他本地出生的老人家,都不是很清楚。有一種說法是此處本是岸邊,有一神像漂泊至此,有人立廟,雲雲。不可全信。從老相片中可以推斷:在全面填海前,神廟下方約一米以下原有露出海面的大「石排」,約在1920年代末期被建築加高成方形平台式小碼頭,供公眾使用。水上人向來見山拜山,見石拜石。漁戶,特別是蜑民,對石的崇拜是最原始、最古老的。「石排」如同醮、好似壇,可視作安放諸神的醮、壇場。「石排」又是可以輕易捕魚的好「排口」,和上船出海、或者停船上岸可靠的好地點。另外,此「石排」所在位置獨特,像珍珠一般吸引著周邊神龍山脈,不起風浪,保平安、吉祥。細心的人可能會留意到神廟背後的兩棟樓分別名為海珍閣和海珠閣,並呈雙手環抱前面「石排」珍珠之勢。約1930年代進一步填海和1960年代的全面填海,永遠改變了此處的景觀和人們的記憶。 粗略估算,現在香港仔的地表高出原始海面約1.5至3米。所以《海王神廟》廟小神大,關鍵並不在於其中所供奉的是何方神聖,而更在於是封塵其下面的石排「珍珠」。
另註:香港仔坊會同樣成立於1950年,時值政府、商會希望組織鼓勵漁戶上岸,加入日益擴大的工廠隊伍。有史以來,漁戶、特別是蜑民,向來貧窮,乏組織力量,所以雖窮盡全街坊之力而建之《海王神廟》的規模遠遠不及更早、在南面的《洪聖古廟》、《水月宮》,和在北面的《天后古廟》。
2013年1月4日,十二月十三日,小廟旁豎3小旗:海皇爺三兄弟、皇大姐、小仙女。亂了套了,肯定是後期有人想像出來的。只聽「老人」講故事,肯定會出笑話的。香港名稱典故出笑話的比比皆是,可悲。小旗翌日已除。另貼出一小告示稱小廟有76年歷史,由郭姓女士集資修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