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和香港仔名稱的起源有很多故事。其中最流傳的是:以前香港仔有條香港村,後漸漸成了全島的稱謂。其實,以前香港有港字的名稱極少,而江浙滬一帶卻常以港字命名河流和聚落。港,「水分流也,一曰水中行舟道」。其本意是與江河湖海想通的河流,後延伸為可泊船之口岸。另外,港字源於古吳口語,在遼宋之後才被正式收入。可以推斷香港之名應是宋之後。南宋末代皇帝曾落腳香港,文天祥的堂弟後裔從惠州移居香港並繁衍至今。最早有記載的是明萬曆年間的《粵大記》,香港被標記在鴨脷洲的北面。應該是指港口海道,而非指島或者村落,因為這不符合明代以前對島和聚落命名的慣例。
美國人坎卓克船長曾兩次來香港。1792年9月在離開澳門四天後遭遇颱風,華盛頓號受損,被迫折返並在海面救起同時受難的本地漁民。在駛入港口時寫到:「在西向的海峽分支之南面有一個小海灣,裡面有兩個小島,其中西面的很適合為船塢,可以泊最大的船隻,四面與陸地牢固。對面島上海潮沖起一個淺淺的峽谷,對此一條淡水溪直流而下」。此描述完全符合1841年卑路乍所精繪的香港地圖。填海前洪聖古廟所在的小島被英國人命名為護理島,1845年英國皇家測量船曾在此通宵停泊了兩個星期。峽谷是以前的涌尾,而香港仔工業學校旁上游未被截斷前的瀑布正是當時的淡水溪。1793年2月坎卓克在返夏威夷途中特意再次造訪香港仔並寫到:「你會購得幾乎任何種類的鮮貨,特別是魚、豬、牛肉和禽類。我們每天上岸探尋村莊和島的內陸,發現這裡的居民很文明」。他並說當地人稱此地為「Habours of He-ong-kong」。在1793年3月1日寫給時任美國國務卿傑佛遜的信上,他把地址寫為「Island of Heong-Kong」。坎卓克不久遇難,其船同航海紀錄落入英國人之手。其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航海指南多以Heong-Kong 稱香港島。1810年後Heong-kong被改為Hongkong或者Hong Kong。開埠不久,港英政府建立新城鎮Aberdeen,其中文相應為香港仔。香港仔的範圍比香港港口原意更加寬廣。其水文地貌卻與蘇格蘭Aberdeen很相似:後者有南北兩條河流,前者有東西兩條瀑布。
由此可見,香港之名源自港口。香港仔、香港村和香港島都是香港港口名稱的自然演繹。有些故事,縱然動聽,與史實相差甚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